**从“江苏首富”到66亿元风波,内斗撕裂季昌群资本帝国**
季昌群,一个曾经以368亿元财富荣登“江苏首富”宝座的企业家,如今却因一场66亿元的风波,面临着资本帝国的巨大裂痕。他的故事,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商战大戏,充满了权力、金钱与理念的交锋。
季昌群的商业帝国始于他与兄弟共同创立的丰盛集团。起初,他们在南京建筑业稳扎稳打,逐步积累起第一桶金。2000年代初,季昌群展现出超前的商业眼光,开始涉足新能源、医疗健康和生态农业等新兴领域。通过一系列激进的资本运作,丰盛集团迅速扩张,季昌群也借此积累了巨额财富。
2013年,季昌群借壳汇多利集团(后更名丰盛控股)成功登陆港股市场,这是他资本运作的重要一步。随后,在2016年,他通过换股控股了中国高速传动,将其市值从3亿港元推至600亿港元,涨幅高达200倍。这一系列操作让季昌群名声大噪,也让他成功跻身胡润百富榜。
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2018年,丰盛集团曝出12.8亿元债券违约事件,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市场对丰盛控股及其关联公司的广泛质疑。尽管季昌群试图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撇清与丰盛集团的关系,但股价的暴跌和投资者信心的受挫,已经为后来的66亿元风波埋下了伏笔。
2024年11月,中国高速传动突然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涉及66.4亿元应收款及预付款未收回,交易对手方与丰盛控股及季昌群存在关联。这一消息瞬间引爆了市场,中国高速传动迅速成立调查委员会,聘请第三方机构核查财务记录,并于3月31日在香港高等法院起诉丰盛控股、季昌群及相关人员,指控其通过关联交易和虚假协议挪用资金,构成欺诈。
丰盛控股则迅速反击,斥责中国高速传动的指控毫无根据,并提交律师函反驳对提名董事的抹黑。同时,丰盛控股也质疑66.4亿元应收款为何这么晚才暴露,并指出中国高速传动董事会监管失职,甚至暗示其可能财务造假。双方你来我往,矛盾不断升级。
这场风波的焦点之一,是南高齿的控制权之争。南高齿是中国高速传动的营收支柱,在全球齿轮传动设备行业地位极高。然而,2024年9月底,南高齿公司章程的修订引发了控制权危机。修订前,控股股东提名全部董事,修订后情况改变,这被丰盛控股认为是剥夺大股东控制权,可能导致南高齿失控、股东利益受损。中国高速传动则反驳称修订合法合规,是响应新增股东治理诉求,并且通过一致行动协议仍控制多数席位。双方各执一词,围绕南高齿的控制权僵持不下。
在这场内斗中,双方还展开了对董事席位的争夺。3月2日,中国高速传动以房坚未配合66.4亿元资金调查为由,罢免其执行董事职务。房坚曾在丰盛控股任职,被指在子公司贸易业务中操控关键决策,他的被罢免被视为对“丰盛系”的重大打击。随后,丰盛控股要求召开股东特别大会,提议罢免董事长胡吉春及创始人胡曰明,并提名新董事。中国高速传动则针锋相对,对丰盛控股提名的董事人选提出质疑,并强调胡氏父子的领导稳定性对客户与贷款方至关重要。
随着内斗的升级,双方公司的市值也大幅下跌。中国高速传动已全额计提66.4亿元减值,导致2024年净亏损65.57亿元,尽管营业收入有所下降,但风电、工业及轨道交通齿轮业务仍保持稳定增长。然而,市值的大幅缩水已经让投资者信心受挫。丰盛控股同样市值下跌,机构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2024年第四季度,两者交易量显著下滑,反映出投资者的观望情绪浓厚。
这场内斗不仅影响了双方公司的股价和市值,更暴露了公司治理的深层裂痕。季昌群擅长资本运作,追求短期回报;而中国高速传动则注重实业发展,强调长期稳定。这种理念的对立,在内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冲突根源在于资本逐利与实业稳健的理念对立。季昌群的扩张战略在资金链紧张时易引发连锁反应,而制造业企业更需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
4月24日的股东大会被视为这场内斗的关键转折点。双方都在为这场“关键一战”做最后的准备。丰盛控股希望重组董事会,夺回控制权;而中国高速传动则强调胡氏父子的领导稳定性对客户与贷款方的重要性。市场人士预测了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丰盛控股成功罢免胡氏父子,但可能引发客户流失和融资难度增加;二是胡氏父子保住席位,丰盛控股可能诉诸法律延长内斗;三是双方妥协达成临时和解,但需透明披露资金和控制权细节。
然而,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内斗都已经对季昌群的资本帝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江苏首富”到深陷66亿元风波,季昌群的传奇故事蒙上了阴影。这场内斗不仅是权力与资金的较量,更是资本与实业的试炼。真相有待司法调查揭晓,但这场风波已经给所有企业家敲响了警钟:在追求财富和扩张的同时,必须注重公司治理的稳定性和合规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陈忠继,本文标题:《江苏首富季昌群资本帝国:66亿元风波引爆家族内斗》